上周,市委书记肖亚非以“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奋力推动东莞在万亿元GDP、千万人口城市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我市党员干部讲党史专题党课,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奋力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东莞一条腿已经迈入了千万人口城市的门槛,另一条腿即将迈上万亿GDP城市的台阶。新的能级、新的赛道,东莞如何跑出加速度,在更高的“坐标系”上发展得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今年6月,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疫情形势,东莞有所准备,但仍猝不及防。
6月18日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后,在省的统筹指挥下,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抗疫政治责任,快严实狠应对处置,仅用了一个潜伏期时间就“扑灭”疫情,打了一场漂亮的疫情防控硬仗。
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当前,东莞在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已经把工作重心转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全市上下呈现热火朝天、热气腾腾的工作氛围。
7月15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布了我国上半年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和2019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长5.5%。在世界很多国家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的时候,我国的经济不仅提前复苏,并且呈现了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
就东莞而言,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2358.04亿元,同比增长20.4%。在实现良好开局之下,东莞上半年预计也取得良好成绩,目前经济发展蹄疾步稳,正在朝着万亿GDP的目标迈进。
在经济数据中,“GDP过万亿元”是一个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一个城市具备相当的经济综合实力,具备了较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但对东莞而言,“GDP过万亿元”不是一个指标那么简单,东莞需要的是更加绿色、优质、高质量的万亿GDP,为城市的进阶和能级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因此,东莞不仅要立志站稳脚跟,更要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向建设更高水平的新一线城市挺进,着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湾区创新高地、全国先进制造之都、民生幸福美好城市。
如何跑出高质量发展的东莞速度?
那么,如何在万亿GDP新赛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的东莞速度?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东莞就是凭借敢为人先、敢闯敢试。从抓住上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转移起家,到90年代国际IT产业浪潮,再到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东莞多次精准抓住了风口机遇,实现产业持续升级。
现在,东莞提出要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风口,推动经济再立新柱。其中最具战略性的举措,就是东莞统筹60平方公里土地,推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6月10日,位于塘厦镇的凤凰产业园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塘厦举全镇之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统筹首期4200亩土地,引进了瑞勤、兆驰、理士等重大产业项目19宗,计划投资416亿元,预计年产值1088亿元。
1088亿元是什么概念,如果顺利达产,这些“突破”意味着将再造一个“新塘厦”。这仅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七大基地”建设能否取得实效,从某种意义来说,将决定着东莞在万亿新赛道中能否脱颖而出。
东莞提出,抢抓数字经济和消费升级新风口,推动优势产业再跃升。众所周知,东莞制造业发达,数字化应用场景丰富,在发展工业互联网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东莞制造业中,中小企业多、加工类企业多,很多企业的研发能力有待提高,这是东莞需要尽快补上的短板。同时,东莞具有很好的数字产业发展基础,如何依托数字经济深度开拓市场,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在把握新消费风口中进一步发展壮大,是摆在东莞面前的一道课题。
去年以来,东莞市政府代表团多次前往佛山、苏州、台州等城市,考察了美的、西门子等推动数字转型及工业互联网的经验和创新举措。与此同时,东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在水乡片区落户,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聚集。可以看到,政府希望通过谋划、探索和推动,帮助企业找到适合的转型模式,让广大企业轻装上阵,从而推动更多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东莞在新赛道中加速的战略支撑。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东莞将聚焦“创新+产业”放在了“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的首位。回看过去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科技创新的分量愈发重要。东莞提出,要抢抓科技自立自强和国产替代新风口,推动“创新+产业”再上新台阶。
2020年7月,随着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这座创新之城正式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一方面,东莞需要顶层设计,发挥“大科学装置+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激活企业主体作用,让科技创新的磁场更强大,让科技创新能量被最大限度地激活。两条腿走路,才能够步履坚实、行稳致远。
招商引资是源头活水,而招大商,招龙头企业,则是一个城市决胜未来的重要砝码。国内许多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之所以能够争夺“链主”企业落户,靠的都是市级层面的强力统筹,如上海引进特斯拉、昆山引进星巴克产业园、合肥引进培育京东方、蔚来汽车等,都是举全市之力的大手笔。
因此,东莞更应在招商上提质提级,强化大项目的市镇统筹招商机制,整合最大的力量招引更多高产值、高税收的“奶牛型”项目。
硅谷的咖啡馆,从来不只是咖啡馆
人才,人才,人才!进入万亿GDP、千万人口城市的发展新阶段,东莞致力于通过“创新+产业”重塑东莞的产业发展新优势,进一步转换动能和增进城市发展能级,则必须聚焦“环境+人才”。
“十三五”期间,东莞集聚高层次人才15.6万人,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莞开展科研活动,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科学家将不是意外。”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的这句话,常被媒体所引用,而现实已经印证这句话。
可以说,东莞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提出强化引领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评价体系建设,加快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形成各路英才近悦远来、奋楫争先的生动局面。
但是,如何打造人才集聚的“制高点”,构建人才发展的“保障系统”和人才环境的“生态系统”,是接下来东莞需要提升和完善之处。
一名海归博士表示,包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等广东省实验室,在大手笔投入、硬件建设、生活配套等方面,都不逊于发达国家,但目前还缺一种氛围。在硅谷,咖啡馆从来不只是咖啡馆,还有周边大学校园里、硅谷的某个办公室里,它们都是历史发生的现场——科研人员、创业者、技术公司、投资人等,在这些场所信息交流、头脑风暴,激发无数的创新创意。
因此,东莞必须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一个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人人都能享受高品质生活、人人都有归属感认同感的城市,让千万人口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与城市共生共荣。
在产城人融合发展方面,人才导入尤为重要。在这方面,迪拜的“青年经济学家”计划、放宽专业人才长期居留和入籍条件,新加坡的建立揽才机构“联络新加坡”“一人一策”待遇套餐、对高端人才采取灵活税收安排等措施都是它们的法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东莞正在强化人口“质量红利”这一优势,梳理更加开放的用才导向。聚焦重点招引产业、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机构化、成建制同步引入,探索特定“双聘制”高端人才与全职引进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同时,优化出台2.0版“技能人才之都”政策。
引进来还要留得住,这需要整体生活、工作环境的提升,也就是全方位提升东莞城市品质。因此,东莞今年将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筹集安居房5000套,规划建设一批人才社区,青年人才驿站,同时优化调整高端人才个税补贴等政策,扩大人才入户“秒批”,全面实施优才卡,为人才在莞工作生活提供全方位便利,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东莞是我家!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建设者,也必须善待每一位在这座城市生活、建设这座城市的人。
以抗击这次本土疫情为例,公安民警、医务人员闻令而动、奋勇逆行的行为感动了很多市民;数以千计的采集点,有人遮风挡雨,有人感恩关爱,流淌着守望相助的温情;中信凯旋国际被列为封控区域后,小区热心居民变身志愿者,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忘我付出,守护着家园。
温情脉脉,暖流涌动。东莞短时间内有效控制本次疫情,处处体现着千万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散发着千万市民的家园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东莞,是我们的东莞。一方面要激发“东莞是我家”的家园意识,弘扬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城市文化,提升广大市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另一方面,弘扬“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城市精神,借鉴先进城市拓宽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做法,促进千万人口融合。
可以说,这场讲党史专题党课,让我们重温了东莞党史百年记忆,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感知到这座城市汹涌澎湃、无可限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