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适老化
「东莞新闻」

蓝色新动能① | 东莞向海图强,积极融入“黄金内湾”建设

时间:2025-08-18 11:23:39 来源:东莞+
【字体:

编者按 

  今年6月召开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加快推动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聚势腾飞,聚力建设世界级沿海经济带”的决策部署。东莞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向海而兴、向海而强,把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助力海洋强省建设。东莞日报社推出“蓝色新动能”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68a27be2e4b0d5087aaf4902.jpg

  俯瞰珠江口东岸,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横卧在狮子洋上,往来车辆络绎不绝。在东莞港,“巨臂”起舞,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轮满载集装箱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南海之滨,珠江东岸,东莞主动拥抱世界。

  地处“黄金内湾”的东莞,向海图强,勇立潮头。从引进中国内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历经40多年的奋斗,东莞从农业大县变身为“国际制造名城”。

  现如今,这座“双万”城市再次扬帆:依托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打造“一带一港三区”的海洋空间发展格局;加强与世界的经贸往来,开辟对外贸易新通道,外贸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海洋运输、海洋渔业、工程装备制造等一个个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68a27be2e4b0d5087aaf4904.jpeg

  形成“一带一港三区”格局

  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海洋资源稀缺珍贵。在海洋资源的利用上,呈现出“南城北产”的分布格局。南部以滨海湾新区为核心的主城市发展片区,与北部以麻涌港新沙南、沙田镇立沙岛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片区交相辉映。

  “立足‘一带一港三区’的海洋空间发展格局,依据优越的区位优势,我们大力发展东莞港、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形成了一条蓝色产业带。”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东莞港港口物流业快速发展,拥有港航企业111家,生产性泊位146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0个;水运企业40家,储罐数量、仓库数量及库容全省均排第一;开通了广东中欧进口班列先河,打通“中欧进口海铁联运通道”;开设集装箱班轮航线19条,完成货物吞吐量1.89亿吨,居全省第四,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68.49万标准箱。

  在滨海湾新区,OPPO、vivo两家智能终端巨头大手笔投资,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科兴科学园、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等一批重大龙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随着东莞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创新活力迸发,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和大学科技园谋划落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将在滨海湾实现深度融合。

68a27be2e4b0d5087aaf4906.jpeg

  作为东莞唯一沿江、靠海的区域,水乡功能区打造为省级重点发展平台。大湾区重要粮油交易中心、现代化船舶制造基地蓬勃发展。未来,这里将与广州在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等领域深化合作。

  虎门港综合保税区承接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政策,将聚焦高端制造和国际贸易服务两大方向,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展示交易、跨境电商、融资租赁、现代物流、高端制造等七大领域。

  开辟对外贸易新通道

  航通四海,扬帆五洲。作为外向型城市,东莞高度重视航运发展和港口建设,大力开辟对外贸易新通道,支撑东莞对外经济做大做强。

  着力推动涉海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加速推进东莞港沙田港区四期工程、深圳至江门高铁东莞段、狮子洋通道东莞段等重大项目建设,与香港机场联合打造“空港中心”海空联运模式,持续开辟外贸集装箱海运新航线,支持引导中小微企业参与中外运散货集拼出口,不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68a27be3e4b0d5087aaf4908.jpeg

  据东莞港务集团介绍,2024年,新增东莞港直通东南亚、东非等地的9条重要航线,全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达402万标箱;近5年来,全市海运货物出口总额从3042.3亿元增至3781.1亿元,增长24.3%。

  作为一座通江达海的城市,东莞主动向海而生,拥抱世界,以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两大支柱,同时辅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蓝色经济新增长点。

  一方面持续推动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等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了绿卡、松湖、三泰环保等一批驰名国内省内的渔业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依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优势,以全产业链思维参与海洋牧场建设。

  东莞在装备制造、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仓储等领域精准发力,重点支持深水网箱、智能养殖平台、水下监测机器人等关键设备的研发制造与应用推广,依托东莞港枢纽建设海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带动全市海洋产业保持平稳增长。 

  其中,广东中远海运重工已具备半潜式辅助钻井平台、海上浮式风电平台、海上钻油平台钢桩等高端产品自主开发生产能力,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其造船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8a27be4e4b0d5087aaf490b.jpeg

  持续提升海洋经济动能

  海洋蕴含巨大潜力,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积极拥抱蓝色机遇,推动陆海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加快形成滨海湾海洋新兴产业示范区、沙田临港经济集聚区、水乡海洋特色发展区、松山湖海洋高技术产业创新区“四区”陆海发展新格局,实现海洋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滨海湾打造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构建以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生物医药两大产业为核心,以滨海旅游和海洋现代服务两大产业为支撑的“2+2”海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海洋企业总部基地。

68a27be4e4b0d5087aaf490d.jpeg

  水乡海洋特色发展区,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物流总部经济,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产业融合发展区。

  沙田临港经济集聚区,高标准推进泥洲岛规划建设,推动虎门港综合保税区与东莞港联动发展,完善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等功能。

  松山湖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发挥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东莞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等大科学装置和产业平台的集群效应,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68a27be6e4b0d5087aaf490f.jpeg

  依托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做大做强“保税+”产业。推动海洋产业跨越发展,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向海拓展。培育壮大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推动海工装备产品高端化发展。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中远海运重工等龙头企业,提升高技术船舶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依托港口码头和大型船坞资源,打造船舶维修工业体系。大力建设世界级滨海活力长廊,发展滨海休闲旅游,推动虎门新湾渔港、沙田先锋渔港升级改造,打造现代渔港。

68a27be7e4b0d5087aaf4913.jpeg

  立足散裂中子源、松山湖科学城等创新平台,推动海洋大数据、水下机器人、海洋新材料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高质量编制《东莞市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建立陆海资源、产业、空间协调发展格局。建设一批滨海生态景观廊道和亲海观景平台。

  文字:吴金华 实习生 萧颖仪图片:梁浚锋 张依琳 潘畅 郑志波 资料图编辑:张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